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回复: 0

信息为轮 让我国医院动起来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30 06: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喜欢看美剧的朋友们对急诊室里的这一画面并不会感到陌生:急诊病人被送上了急救车,几乎是在他上车的同时,他的各项健康指标已经传至医院,同时医院急诊室的医生们也对病人的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做好了相关准备,病人一到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这都要归功于移动医疗的发展。其实这一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正在逐渐蔓延开来,我国一些省市也将4G技术应用到120救护领域,充分利用TD-LTE技术无线性、高速率、实时性三方面的优势,实现远程现场抢救指导,大幅度提高了院前急救效率。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移动医疗在我国的应用究竟如何?这一服务究竟适用于哪些人群?是否适合在我国普遍使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某健康科技中心网络保健院的王教授(化名)。
  在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探索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等。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这为移动医疗今后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政策支持。
  据悉,北京市卫生局已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和医疗联合体协同平台以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列为2014年卫生信息化项目的优先重点支持内容,将加大建设和推进力度,逐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服务协同协作。2014年1月13日,首都三级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现场交流会在北京朝阳医院举行。目前,北京市很多大医院已经建立起了移动查房、移动护士站、移动收费站,医院正在步入移动医疗时代。
  据王教授介绍,每个国家医疗体制及水平不同,侧重使用的医疗服务方式也不同,移动医疗分为移动监测和远程诊断。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在移动监测方面发展得较好,因为他们的医疗体系较健全;而远程的诊断是在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需求比较多,因为医疗条件差,疑难病症多。
  在王教授看来,有病看医生的传统方式不可替代。面对面看医生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掌握病人的信息,所做的诊断也将更准确。尤其在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本来就比较健全,例如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小的诊所、大的医院等,这个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健全,人们看医生也比较方便,不需排队等候,可以事先预约。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较健全,人们在看医生方面,需求不是很明显,因此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选择移动监测。“移动医疗在美国十分盛行。”王教授如是说。
  但同样是发达国家,德国移动医疗的使用情况却与美国不同。“德国人相对比较保守,他们主要采取听诊、看诊、触诊等面对面的方式对病人进行诊断,他们认为这样更加准确。并且德国与美国的医疗体系不同,他们最多只会通过会诊的方式看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附属医院医生林颖峰告诉记者。
  “我们国家在远程诊断和移动监测两方面的比重都差不多,远程诊断相对主要应用于医疗服务欠缺的偏远地区,移动监测则主要用于城市人群的预防性监测,例如血压及心脏病等的监测。”王教授介绍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主要以远程医疗来带动基层的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其试点有3个内容,首先是选5个省,从上到下,从省里到县里、到乡镇,要建远程医疗体系,省里的大医院给予指导,这样就能把基层的,例如乡镇卫生院等的医疗水平都提升上去。这个就是远程诊疗的典型运用了。其次,再与北京的大医院结合,如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这4家医院牵头去支持基层地区。第三就是养老机构与医院的结合,即医养结合。“老年人除了生活照护,还要有医疗照护,这个必须与医院结合,养老机构与医院结合,一些病也可通过远程诊断来完成,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的‘看病贵’问题,也可减轻医生负担。”王教授分析道。
  最后,王教授强调,因为不用出诊、节约时间等因素,远程会诊的收费也相对较低,对于资源欠缺的偏远地区民众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记者 荆文娜)更多新闻,请登录www.chinasei.com.cn
   
   
   
   
   
   
   https://www.richdady.cn/wap/news/index-p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探索者论坛

GMT+8, 2024-11-24 02:52 , Processed in 0.0334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